继承优良传统 矢志埋头苦干 | 燃烧着的生命——段长明先进事迹报道(一)
时间:2024-05-15 来源:延安日报 点击:2806次
延安有石油的地方,就有关于段长明的传说。
——题记
1953年的冬天,大雪覆盖了整个陕北高原。一辆破旧的解放牌卡车,拉着几十个来自关中平原的青年,沿着这条黄土古道,向延长油矿的开发区永坪艰难地进发。
38年前的永坪一片荒凉。蒿草满山遍野,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环绕着古老的井架寂寞地流淌着。当时,延长油矿年产原油仅有1367吨。在这批新来的青年工人中,有个面孔黝黑,身强力壮的大个青年,他一言不发,把自己的铺盖卷扔进了矿区一个临时搭成的简易棚里,住了下来。直到今天,他再没有离开这块神奇的黄土地。他就是后来闻名石油战线的全国劳模、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段长明。
高原又飞扬起了白雪。不过,这已不是当年的雪了,这是37年后的大雪。当年满头青丝的段长明,已变得面容憔悴。他为延安的石油事业奔波了37年后,因车祸而躺在西安一家医院里。来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,一位老工人说:“延安的石油事业离不开老段呀!”
延安应当记住这个关中农民的儿子。
他把自己的大半生无私地献给了延安的石油事业。妻子住院,儿子没有奶吃,他不管。他牢记着毛主席给延长油矿工人题的那四个大字:“埋头苦干”。
50年代初期,那是共和国元气充沛的年代。工人们忘不了那时的“拼命三郎”段长明。有一回,永坪炼油厂一套新设备正装机试产。已当了车间主任的段长明,忙得几天几夜没睡个囫囵觉。正当工程进入关键阶段,他的妻子得了肺结核住进了医院。不到两岁的儿子因没有奶吃彻夜啼哭,家里乱成一团。当时他的家在延长七里村,他却在百里以外的永坪。那时肺结核是要命的病,妻子捎话来了,工人们都劝他回去看看。他说,这一套新设备,我们都没有用过,在这节骨眼上我这个主任怎能走。时间一天天过去了,就是不见丈夫的踪影。永坪炼油厂那套新设备开始正常运转那天,段长明才回到延长。他呆了:妻子托邻居留下的唯一的一句话是:我们回家去了,你多保重。想着妻儿,段长明心如刀绞。
几十年后,老段对我说:“后来,每当我看见儿子消瘦的面容时,我心里就很难受。我不是个好父亲?!彼底潘底?,老段眼里有了泪水。
有人说,石油就是老段的命。几十年来,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一个属于自己的节假日,没领上妻子和他心爱的小孙女逛过一次大街,而延长油矿的每一个井架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。
1977年,延河发生了特大洪灾,延长油矿也蒙受了空前巨大的损失。散布在延河两岸的200多口高产油井全部被冲垮,生产面临?;5笔币训绷搜映び涂蟾笨蟪さ亩纬っ餍募比绶?。上级领导对他说:老段,修改修改计划吧!今年你们的任务难完成。段长明听了这些话,沉默不语。他走出办公室,穿了件工衣,走向了恢复生产的第一线。哪里有困难,他就到哪里。在甘谷驿,老段光着膀子和工人们一连抬了几天电杆,直把肩膀压出血印来,但他一声不吭。老段的苦干精神,成了延长油矿全体职工的榜样。不到一个月,被洪水冲垮的油井就全部恢复了生产。那年,延长油矿奇迹般地超额完成了原油生产任务。
他的嘴里没有一句豪言壮语。但就是这个少言寡语的人,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,随时随地准备为石油事业献身。
历史的车轮驶入80年代中期,改革的大潮使昔日荒凉的矿区变成了沸腾的生产工地。延长油矿的原油产量已突破10万吨大关。已当了延长油矿矿长的段长明,仍然保持着过去那种埋头苦干的精神。他一年中有一半时间,是在最艰苦的一线和工人们一起度过的。
1984年2月16日,段长明顶着风雪,来到延长七里村炼油厂查看催裂化装置开炉情况。老段很激动,因为又一套先进设备要在这里投入生产了。他来到这里,对每个机器都进行认真查看。突然他大叫一声:“快闪开!”人们哗一下向两边散去。老段发现一个储油罐正在大量排气。这是操作工没有及时倒阀门所致。如不采取断然措施,油管就会爆炸,整个炼厂就完了。他一边喊,一边冒着生命危险向操作房飞奔。他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关掉正在运转的机器?!昂洹币簧尴?,地动山摇,几吨重的油罐盖掉在了离他仅有几米远的地方,滚烫的油洒了他一身,他被震倒了,他没有顾上这一切,从地上爬起来,又向操作房奔去。关了油泵,停了炉,一场重大事故排除了。
第二天,段长明把烫伤的地方包了包,又照常上班了,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。一位跟老段一起工作了30多年的老工人说,这种事,对老段来说,遇到的不止一次,每次他都冲在最前面,惯了,他也不感到有什么了不起。
一个外国人理解不了这个“大老板”和关于他的“笑话”。在他眼里,工人们比亲人还亲。
1985年,在不少人为权力挖空心思走后门的时候,54岁的段长明为了扶植年轻干部,主动从矿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。妻子对他说:“你争了几十年的命,这下该好好歇歇了?!奔甘甑目喔?,老段累出了一身病,左大腿隐静脉血管扩张愈来愈严重,局部血管坏死,走路也不稳了。然而,延安的石油事业正处在腾飞时期,离不开段长明这个忠诚的老兵。
1985年,为了适应陕北石油发展的需要,省政府决定在洛川交口河筹建一个50万吨的炼油厂。这个投资上亿元的工程让谁来领头呢?上级选中了段长明。当重担压在他瘦弱的肩膀上时,有人不理解他。他说,建一个现代化的炼油厂,是我多年的梦想。如今梦想就要实现了,我这个老兵能后退吗?
(未完待续)
【编辑:冯 华】